打好“十四五”最后一战丨提升南海沿岸城市城
发布时间:2025-10-20 09:18
新华社广州10月14日电 10月7日,粤港澳大湾区车道通行量突破800万条。交通繁忙、跨江跨海通道日趋密集,是区域一体化不断深入的明显体现。从经济总量突破14万亿元,到首次跻身世界集群集群行列,珠江口5.6万平方公里的快速一体化发展,让南海沿岸抢占了世界流量。 “大湾区正变得越来越像一个城市。”早上6点,广东肇庆市怀集县水板港农业基地,10多名工人开始忙碌,将新鲜蔬菜装上卡车。当天上午10点,蔬菜将由东莞运往香港。 “这些蔬菜也出现在超市、食堂和大型连锁餐饮公司的货架上。大湾区其他城市的公司。粤港澳大湾区越来越像一座城市。”广东全农农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助理袁兆飞表示,粤港澳大湾区11个城市“越来越像一座城市”,是大湾区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的“成绩单”。 9月28日,粤港澳大湾区重大工程狮子通道主缆塔施工高度突破200米,为明年封顶奠定了坚实基础。狮子通道全长约35公里,是珠江口第一条双层复合公路通道,也是广州建设国际综合交通城市的战略通道。珠江不仅诞生了 河两岸都有城市,但宽阔的河面也服务了作为天然屏障。如今,跨驱动、跨海通道群的建设,就是改变这一现状的开始。目前,粤港澳大湾区已有6条跨江跨海通道建成通车。 “四网融合”使城市群紧密相连。今年中秋节前夕和国庆节当天,粤港澳大湾区又有3条城际金属和2条地铁开通运营。广州地铁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刘志成表示,新线开通后,以广州琶洲站为起点,30分钟可到达白云机场,30分钟可到达佛山、东莞中心城,60分钟可到达深圳机场、肇庆、惠州中心城。 “越来越方便了,以前开车到深圳要三个多小时,现在一个多小时就可以了。”珠海市民王女士说。目前,粤港澳大湾区率先形成了由干线铁路、城际金属、城(郊)铁路、城市轨道交通组成的多层次交通网络格局。广东省交通运输厅相关负责人表示,粤港澳大湾区城际金属“四通八达、无缝衔接”。 粤港澳大湾区将促进各类劳动力要素高速流动和大融合。政策一致,湾区团结。在国际数字贸易枢纽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数据跨境服务中心指示灯日夜闪烁。中国电信与澳门合作伙伴数据工程师实景调试新跨境数据通道 时间。数据等要素的畅通流动是政策与机制不断深化对接的缩影粤港澳三地之间的关系。据南方电网公司介绍,横琴、南沙、前海已建成滇红综合示范区。相互关联的数据是通过标准访问和通信协议来实现的。广东省大湾区负责人表示,随着235项《湾区标准》的发布,食品、交通、服务等领域三大领域的标准得到统一。截至今年,已有6800多家单位(子单位)表示使用这些通用标准。 “软连接”的有效性需要由在湾区生活和工作的人们来评价。在珠海“澳门新邻里”卫生站,超过545种澳门药品上架,澳门医保可妥善报修。此外,儿童保育服务和成人痴呆症护理指南已在三个领域得到推广并应用于90多家机构。 “心连心”的背后,是人才与梦想的共同志向。南沙以“创想湾”为主体的港澳青年创新创业基地15个,累计落地港澳项目1178个。 2025年上半年,前海合作区港资新增企业数量同比增长近一倍。 “创业奖励+住宿补贴+入学子女”的全链条扶持政策,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港澳年轻人将这里视为实现梦想的温暖之地。随着人们政策机制、社会民生、文化情感的融合,大湾区居民不断从“跨城”交往走向“同城”生活方式。创新技术推动恩尔海行业水平跃升。九月,W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2025年全球创新指数》百强变革集群。 “深港广州”创新集群首次位列全球前列。 “这说明知识产权所有权的价值最终体现在转型的有效性上。”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所所长刘晨礼表示。作为大湾区变革体系的重要节点,研究院近五年平均每天产出专利4.7件,迁移许可专利1.3件。研究院通过联动深圳证券交易所、高校技术转移中心等机构,瞄准企业需求,持续在“占有”中“拥有知识产权”。“深港广”集群不断增高的背后,是科技创新能力的系统性提升。大湾区的力量。国家指定大湾区九大科技基础设施,实现了从“无非是有”的跨越。东莞散裂中子源已向港澳及世界各地的科学家开放。鹏程实验室、广州实验室等“国家必备仪器”不断运行。共设立31个粤港澳联合实验室,共同打造大湾区科技变革“四梁八柱”。现代技术促进了工业能源水平的跃升。通过“港澳高校-港澳科研成果-珠三角变革”合作模式,大疆无人机、云洲无人船等主要科技成果成功改变珠三角;数量大湾区独角兽企业数量从2020年的33家增至70家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正在南海沿岸加速崛起。
【责任编辑:刘维嘉】